2025-06-24
分享到
俄軍的防空系統(tǒng)在4000公里外的無人機攻擊中為何幾乎失效?烏克蘭此次被稱為“空中游擊戰(zhàn)”的突襲行動,不僅精準地打擊了俄軍的戰(zhàn)略轟炸機基地,還成功完成了撤退,暴露出俄軍三個關鍵方面的短板:防空雷達的探測盲區(qū)、情報收集的漏洞,以及核威懾能力的脆弱性。
從防空作戰(zhàn)的角度來看,俄軍引以為傲的S-400遠程防空系統(tǒng)和鎧甲-S1近防系統(tǒng),在烏軍117架無人機的聯(lián)合飽和攻擊下,表現(xiàn)不盡如人意,令人失望。這些無人機巧妙利用地形遮蔽,采取超低空飛行的突防策略,成功躲避了俄軍的雷達監(jiān)測,甚至在攻擊開始后15分鐘,俄軍的防空警報才姍姍來遲。更令人尷尬的是,俄軍基地內露天停放的圖-95轟炸機處于毫無防備的狀態(tài),連攜帶彈藥的運輸車輛也成為無人機攻擊的目標,顯示出其防御機制的重大缺陷。
關于核威懾能力,此次沖突更是突顯出其脆弱性。烏軍使用成本僅為3萬美元的無人機,迫使俄軍耗費高達10萬美元的防空導彈,顯示出效費比的嚴重失衡。損毀的41架圖-95轟炸機,每架的價值高達1.5億美元,這種損失無疑對俄軍的核投送能力造成了沉重打擊。原本強大的核威懾力量,在面對低成本無人機的攻擊時顯得無能為力。
面對這一失利,俄羅斯可能采取三方面的報復措施:打擊烏軍的后勤補給線、擴大作戰(zhàn)范圍以至于北約周邊、增強自身的核威懾姿態(tài)。但這些手段的實際效果可能相對有限:例如,切斷輸油管道只能帶來短期的困擾;與北約的直接對抗所帶來的風險巨大;而核威懾更多是在戰(zhàn)略層面的博弈,實際上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極其微小。
在這場沖突中,俄羅斯面臨著戰(zhàn)略資源的消耗與戰(zhàn)術應對不足的雙重困境,而烏克蘭則在西方的支持下表現(xiàn)出更強的作戰(zhàn)韌性。盡管類似恐怖襲擊和突襲行動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?yōu)踯娫趹?zhàn)場上的劣勢,但卻讓特朗普政府所承諾的“兩周結束戰(zhàn)爭”的說法,徹底成為“不切實際的”笑話,并可能激發(fā)出更加極端的對抗態(tài)勢。顯然,如果這一爭端繼續(xù)升級,整個歐洲都可能會被卷入其中,最后全球都將為此承受苦果。